纪录片《福柯》放映&主创交流活动 (2016.10.15)

作者: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4-07

本期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并放映了他的新电影《福柯》。汪教授的这部电影像是一篇学术论文,表达出福柯思想的三个关键词:“人之死”、“权力/知识”与“自我技术”。汪导与对谈嘉宾戴锦华老师的交流也妙趣横生,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了法国哲学家的思想。这一期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电影在学术传播上的力量。活动参与读者400多人,还获得凤凰网直播的诸多线上观众的积极互动。相对于专业的理论书籍,这部电影用视听语言,更加清晰简明的概述了福柯复杂的思想体系,让更多的人在观影与听讲中领略到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魅力。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更易进入其理论的途径。


活动回顾:

二零一六年十月十五日,福柯诞辰九十周年,纪录片《福柯》在北大图书馆展映。导演汪民安亲自到场,戴锦华教授亦应邀前来与导演对谈。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图书馆自然吸引了大批热爱福柯、热爱电影和热爱两位学者的人的到来。会前半小时整个南配殿所有的座位便已坐满,门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到所有观众都入场,整个会场爆满,走廊上站满了人,连大屏幕前的台上都坐了人,此外还有凤凰网的线上观众热心围观,此次活动可谓盛况空前。

本次活动主持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洋教授简要介绍了出席活动的嘉宾——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戴锦华教授,南京大学赵宪章的教授,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师曾志教授以及北大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胡旭东教授等。然后全场观众一起观看了影片。

这部电影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纪录片,它舍弃了人物生平的叙事,将福柯的部分演讲与其他学者对福柯的谈论进行拼接,从而梳理出福柯的思想谱系。片子通过不停地言说,呈现出福柯思想的三个关键词:“人之死”、“权力/知识”与“自我技术”。这也是影片的三个部分。福柯认为哲学应该与现实保持一定联系,他思考“此时此刻的我是怎样从历史中演变成这样的”这个问题。通过研究疯人院和监狱等机构在历史中的建构与操作,揭示了知识与社会权力对人的建构,同时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晚年福柯的研究转向了古希腊人如何自我关心,探索在没有社会权力与知识权力的时代,人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性。影片最后是德勒兹对福柯的评价,感性而动人。

放映结束后,主持人请出了导演汪民安与对谈嘉宾戴锦华。戴教授一连提问了好几个关于电影拍摄与剪辑的专业问题,汪导一一予以回应。汪导的回答风趣俏皮,引来观众阵阵的会心大笑。她认为汪导的《福柯》可以说是一篇论文、一堂高深的电影课,描绘了不同学者心目中不同的福柯肖像。她说她感到不满足的是:福柯的肖像是悬置在历史之外的,这是对福柯的背叛。并反对将福柯视作哲学家和在此基础上描述福柯。汪导回应自己这样拍摄剪辑的用意是恢复哲学与言谈的关系,展现言说本身的魅力。二人对谈结束后,现场的观众和线上的观众分别向二位提问了一些问题。期间谈及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戴教授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价;还探讨了“论文电影”、“法国理论”等概念,以及哲学与电影的关系,当下如何批判地认识、吸收福柯的思想等问题。谈到福柯思想的现实意义,汪导讲了一个福柯的动人故事。福柯以“你不要怕活着,也不要怕死亡”来鼓励处于心灵困境的学生有勇气地活着。现场听众听完报以热烈掌声。


images/2/2021/04/Wqo5OPbT7888bbQO5KxCetBqE8TW7L.jpg

《福柯》放映&主创交流活动现场


images/2/2021/04/Oub6b0xbee48eUCUxFeeUBBeb88OC3.jpg

《福柯》放映&主创交流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