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进北大系列活动 | 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与争议 (2016.11.15)

作者: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4-07

为了深入理解影片《索尔之子》历史内涵,邀请了北京大学的李洋教授作了专题讲座,梳理影像记录中的大屠杀历史,讲解镜头语言之下的大屠杀话语与不同影片暴力描写所引发的争议。

 

images/2/2021/04/HK7700pp01JzEEEDM292wdMN2mnjPp.png 

 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与争议活动海报


讲座回顾:

活动当天,李洋教授梳理了影像记录中的大屠杀历史,并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分析了镜头推进在电影叙事上的伦理意义,以及大屠杀电影的争议性。最后分析了《索尔之子》在大屠杀主题的电影中的创新性,在内容上,《索尔之子》聚焦于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的一批特殊的囚犯,他们个个都是壮年男子,每日被迫做工,处理死尸,在纳粹的唾弃下姑且活命,终日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就是“特遣队”。并讲述了 “特遣队”队员的犹太人索尔的故事。在技术上,《索尔之子》的镜头语言风格鲜明:背景虚焦、全程脸部特写,一种“紧跟在后”的拍法让电影有了种近乎第二人视角的感受,大量画外音源使得视觉局促却依旧拥有空间感,模糊的背景强调角色精神与外界现实的疏离,索尔之子的影像比赤裸的血肉更令人觉得触目惊心。讲座过后,李洋老师与现场听众就影像中的大屠杀历史进行了互动交流。


images/2/2021/04/PSB2Gg95g2lko9Kg9oHhKLlG21K1h9.png

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与争议活动现场